封面.jpg

足旋前(pronation),是腳踝自然發生的動作,站、走、跑都會出現,特別在走及跑時旋前扮演著重要的吸震功能,小幅度的旋前是正常的,而過度旋前就是指足部出現過多向內旋轉的角度,並且造成內側足弓變扁平、舟狀骨下塌,這個情形使得下肢生物力學排列出現錯誤並且影響力量在下肢的傳遞時間及方向,往上影響膝、髖關節,甚至骨盆,可能會因而增加受傷的風險。 

skeleton-superfeet.gif

 

足旋前是三個平面上的動作,由背屈(dorsiflexion)+外翻(eversion)+外展(abduction)三個動作組成;

pronation.jpg

 

步行中,當力量從腳跟往前推進至腳趾,距下關節會做出旋前的動作,幫助吸震,讓著地的力量不會往上直接衝擊到膝、髖關節。

 

為什麼足部會出現過度旋前呢?

維持良好的足弓形狀需要有骨頭、韌帶、肌肉、關節囊、及神經共同作用,足部出現過度旋前可能與足部肌肉力量及穩定度不足或是過度使用有關。(Andreasen et al., 2013)

core.PNG

主要是韌帶過度鬆弛以及肌肉力量不足導致過度旋前;

★  韌帶過度鬆弛:可能是因為遺傳,天生關節活動度過大、或者是因賀爾蒙影響,導致韌帶比較鬆弛;後天則可能因為外傷、扭傷,造成韌帶收損。

★  肌肉力量不足:足部旋後肌足底內在肌臀肌的肌力不足,都可能會造成足部過度旋前。

 

過度旋前的類型 

★  功能性 (柔軟):大多過度旋前足都是屬於有彈性的,在沒有承重時,可以看到足部是有足弓的樣子,在站立下,就會發現足弓變得扁平;而且通常足部的活動度很大。

★  結構性 (僵硬):僵硬的旋前足就是在未承重時就沒有明顯的足弓,足部的活動度小。

★  幼童時期:正常幼童時期有過度旋前足是正常的,因為足弓還在發育中,從1-3歲開始發育,大約到 6-8歲足弓才發育的比較完全。

pronation  type 2.jpg

A為僵硬的旋前足,沒有承重時,足弓就是扁平的;B,C為柔軟的旋前足,在踩地時,足弓變平。(Muscolino, 2016)

 

 baby2.png

一般幼童有過度旋前足是正常的,因其足弓還在發育中,多讓小朋友赤腳走路,可以刺激足弓的發展。(圖片來源: https://goo.gl/QWmtml )

 

 

如果出現過度旋前會怎麼樣呢?(單側/雙側)

下肢生物力學排列出現錯誤:

★  過多的旋前,會造成下肢在著地中期時,距下關節還是在旋前的位置(應該要開始回到旋後),使得脛骨無法做出外轉;為了做出膝伸直的動作,身體會代償讓股骨做內轉;股骨內轉增加會讓髕骨向外偏,增加髕骨-股骨關節的拉扯力,容易造成膝蓋疼痛。

★  可能增加前十字韌帶扭傷的機率,因為足部過度旋前會造成脛骨內轉,使前十字韌帶扭力變大。

★  單側的旋前或是兩側旋前的角度不同,可能造成 ''功能性長短腳'' (functional leg-length discrepancy)

★  可能增加腰椎受到的衝擊力,有研究發現旋前足相較於足弓較高的個案,旋前足個案腰椎受到的衝擊力較大;過度旋前的足型也可能是下背痛的危險因子之一。

ACL.jpg

足部過度旋前,影響膝蓋向內偏移,增加前十字韌帶(ACL)與內側副韌帶(MCL)的拉力。

 

LLD.jpg

單側的足弓過度旋前,可能使單側腳長變短,形成功能性長短腳,甚至影響至骨盆以上,出現偏移。

 

怎麼知道是否有過度旋前?

靜態測量方式:

1:舟狀骨下降測試(navicular drop test)

在未承重(坐)及承重(站)時,分別測量舟狀骨粗隆離地的高度,並且算出站與坐時的高度差,超過10 mm即為過度旋前足。

navicular-drop-test.300x164.jpg

圖中黑點為舟狀骨最突的位置,測量坐和站時,這個點下降的距離。

 

2:站姿下,從後側看阿基里斯腱,會看到足弓較低的那側會呈現弓狀,也就是俗稱的足跟外翻。

valgus.jpg

過度旋前足從後側看,可能會出現後跟外翻。

 

3:站姿下,把手指放入足弓,看看可以放進去多深,放越少表示足弓越低。

 

影像學檢查

一、距骨-第一蹠骨角(Meary's angle)

距骨-第一蹠骨角是站立的X光影像,畫出距骨中線及第一蹠骨中線的交角,若此交角凸向下為旋前足,凸向上則為旋後足。

旋前足變形嚴重程度
輕度 < 15∘
中度 15-30∘
重度  > 30∘

mearys angle 2-1.jpg

 紅線為距骨中線,黃線為第一蹠骨中線,兩者交角可了解旋前足的嚴重程度。

 

mearys angle 1.jpg

上圖為正常角度的距骨-第一蹠骨角。

二、足跟角(Calcaneal inclination angle)

足跟角也是在承重下的X光影像,畫出跟骨下緣的連線與水平面的交角即為足跟角。
低足弓: 10-20° 
中等: 20-30°
高足弓: ≥30°

calcaneal pitch 1-1.jpg

圖為正常足部的跟骨角,測量跟骨與水平面的夾角。

calcaneal pitch 2.jpg

上圖是的跟骨角為12度,小於正常值,屬於低足弓的個案。

 

三 、足弓角(Angle of the longitudinal arch )

足弓角就是台灣兵役法中用來判定扁平足的角度,為跟骨傾斜線與第五趾蹠骨連線之交角

大於165° 、小於等於168° 為替代役體位,
大於168° 為免役體位。

足弓角.PNG

上圖為兵役法中之足弓角示意圖,圖中 α 角即為足弓角。

 

治療方式

貼紮治療

目前有許多種貼紮方式及貼布材質,例如:白貼、雷可貼(Leuko tape)、彈性貼(俗稱:肌內效)、動態貼布(dynamic tape),其中的貼布彈性及應力強度皆不同,貼紮的原理及方式也不同,而貼紮的方式是需要經過評估後決定,建議有需要的民眾還是要找專業的治療師執行貼紮!

tap.jpg

(圖片來源: https://goo.gl/aiQER0 )

 

運動訓練

藉由運動訓練,誘發足部及下肢的肌肉力量,其中最直接可以訓練到足底核心肌群的運動就是上一篇介紹過的縮足及開足運動!

一、縮足運動 

就是將足弓縮短的運動,有以下幾個要點:

1. 維持腳跟、大姆指及小拇指的蹠骨頭貼地。

2. 大姆指蹠骨頭用力向下壓,會感覺到足弓底下有酸酸的感覺,便是肌肉在用力的感覺。

3. 不能出現腳趾抓起來的動作。

 

二、開足運動

開足運動主要是誘發外展姆趾肌收縮

1. 稍微提起(extension)及分開腳趾頭,要維持前足和腳跟在地面。

2. 將小指往下及外用力的貼到地面上。

3. 接著將大姆趾打開同時下壓用力。

 

鞋墊

使用鞋墊來控制足旋前的角度,將足部維持在相對舒適及正中的位置,每個人原來的足弓高低以及旋前的程度都不同,市面上販賣的足弓墊不一定符合你的足弓,還是建議要找專業人員檢查後,訂製符合自己的鞋墊,才能有效解決問題!

insole.jpg

 

結語

造成過度旋前足的原因有許多,可能因為天生的韌帶鬆弛、肌肉張力低、肌肉力量不足等等,我們就經常遇到過度旋前足的個案;有趣的是,有些非常嚴重的旋前足,疼痛感卻只有一點點;相反地,有些足弓塌陷,但不是非常嚴重的旋前足,卻有強烈的疼痛;這可能與足部的活動度、平時的活動、身體重量等等因素有關;另外,兒童的旋前足也是值得注意的一個議題,會在之後的文章再做更詳細的介紹,一般來說兒童的足弓尚未完全發育完成,所以會有過度旋前足大多是正常的,若變形非常嚴重,還是建議要找專業醫療人員做檢查確認,以免錯過治療時間。

作者  張凱昇 物理治療師 X 足部醫學

參考資料

Andreasen, J., Molgaard, C. M., Christensen, M., Kaalund, S., Lundbye-Christensen, S., Simonsen, O., & Voigt, M. (2013). Exercise therapy and custom-made insoles are effective in patients with excessive pronation and chronic foot pain--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Foot (Edinb), 23(1), 22-28. doi:10.1016/j.foot.2012.12.001

Essentials of Orthopaedics for Physiotherapist. (2003). Jaypee Brothers, Medical Publishers.

Fredericson, M., & Tenforde, A. (2016). Running Injuries, An Issue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Elsevier Health Sciences.

Gibbons, J. (2014). The Vital Glutes: Connecting the Gait Cycle to Pain and Dysfunction: North Atlantic Books.

Headlee, D. L., Leonard, J. L., Hart, J. M., Ingersoll, C. D., & Hertel, J. (2008). Fatigue of the plantar intrinsic foot muscles increases navicular drop. J Electromyogr Kinesiol, 18(3), 420-425. doi:10.1016/j.jelekin.2006.11.004

Karzis, K., Kalogeris, M., Mandalidis, D., Geladas, N., Karteroliotis, K., & Athanasopoulos, S. (2016). The effect of foot overpronation on Achilles tendon blood supply in healthy male subjects. Scand J Med Sci Sports. doi:10.1111/sms.12722

Kendall, J., Bird, A., & Azari, M. (2014). Foot posture, leg length discrepancy and low back pain--their relationship and clinical management using foot orthoses--an overview. Foot, 24(2), 75-80.  Retrieved from http://sfx.nhri.org.tw/sfxlcl41?sid=Entrez%3APubMed&id=pmid%3A24703513

Lee, S. W. (2016). Musculoskeletal Injuries and Conditions: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Muscolino, J. E. (2016). Kinesiology: The Skeletal System and Muscle Function: Elsevier Health Sciences.

http://uwmsk.org/footalignment/doku.php?id=pes_planus

https://radiopaedia.org/articles/angle-of-the-longitudinal-arch-foot

file:///C:/Users/%E7%8E%9F%E7%91%9C/Downloads/%E9%AB%94%E4%BD%8D%E5%8D%80%E5%88%86%E6%A8%99%E6%BA%96%E9%99%84%E4%BB%B6.pdf

 

 

arrow
arrow

    張凱昇物理治療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