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https://drleonorafihman.wordpress.com/)
嵌甲又稱為凍甲,英文為Ingrowing nail、Onychocryptosis,顧名思義就是指甲往肉裡面長,嵌了進去,造成疼痛或是感染,通常發生在足部;對於嵌甲,現今有許多的治療方法,包含保守治療及手術治療;所以,當您出現類似症狀時,務必要尋求醫師治療,特別是糖尿病、免疫系統較差或是有其他足部問題之患者。
什麼是嵌甲?
嵌甲是當兩側趾甲向內長,穿入趾甲旁的皮膚,產生疼痛;趾甲旁的皮膚也可能出現感染或是發炎,任何腳趾都可能發生,但通常發生在大姆趾;通常會發生在青少年及年輕成人,另外嵌甲發生的男女比為3:1。;
但老年人也有5-10%的發生率,值得注意的是, 因為年齡增加造成的周邊血管循環變差、感染機率增加,得到嵌甲後的感染問題,例如潰瘍與蜂窩性組織炎,可能更加嚴重。
造成嵌甲的原因
● 不正確的趾甲修剪,把指甲剪的又短又圓,甚至陷入肉裡。
● 穿著不合適的鞋子或過緊的襪子,例如高跟鞋、尖頭鞋,這種會讓腳趾頭擠在一起的鞋子。
● 大量流汗(例如:運動時),經常運動的人流汗多,可能發生嵌甲問題。
● 趾甲曾受傷或是天生趾甲畸形、變形的人也容易發生嵌甲。
● 真菌感染
● 扁平足或姆趾外翻的個案,因為足型的關係,造成腳趾容易互相擠壓,而導致嵌甲。
當趾甲穿入兩旁的皮膚後,表面皮膚看起來正常,但細菌可能已經進入皮膚內,並造成感染,因此適當的清潔非常重要。
若把腳趾甲修剪過短,容易使趾甲向下往皮膚長,造成疼痛及感染。
(圖片來源:http://www.livestrong.com/article/150592-how-do-i-know-if-i-have-an-ingrown-toenail-infection/)
嵌甲的分期與症狀
嵌甲的病理學分期分為三期,
第一期:在趾甲周圍的皮膚可能會有些發紅,直接壓迫及走路時會感到疼痛。
第二期:感染的情況更嚴重些,紅腫痛變得更明顯且有化膿出現,趾甲旁有硬皮及肉芽組織增生,輕壓就會感到非常疼痛,幾乎無法走路。
第三期:感染問題更糟,有黃綠色的化膿從趾甲周圍流出,疼痛感更強烈,周圍皮膚肉芽組織出現過度增生、超出趾甲面。
嵌甲的治療方法
如果還在初期(第一期),嵌甲的部分比較小、感染少,可以利用以下方法來避免強況惡化:
1. 改變剪指甲的方式
不要把趾甲往下挖剪、剪得太短、或剪成圓形。
沿著邊緣平平的剪,並且把趾甲邊緣清潔乾淨。
2. 泡10-20分鐘溫水(肥皂水)使周圍硬皮軟化,再塗藥膏或服用抗生素。
3. 利用貼布將趾緣的皮膚往外拉。
圖片來源:https://drdandrapacz.wordpress.com/2013/04/01/ingrown-toenails-onychocryptosis-unguis-incarnatus/
利用膠布(OK蹦)貼住趾甲旁的皮膚,並往對側拉,固定在對側,可以將趾甲旁的皮膚向外拉開,減少嵌甲的疼痛。
若疼痛、發炎持續無法改善或是已經進入第二、三期,尤其是糖尿病、免疫系統疾病的患者,還是要尋求專業人員的幫助,
像是做一個小手術(甲床重建術等等)
本文作者 張凱昇
為物理治療師並專精於鞋墊研究
參考資料:
Edmunds, M. W. (2016). Procedures for the Primary Care Provider: Elsevier - Health Sciences Division.
Khunger, N., & Kandhari, R. (2012). Ingrown toenails. Indian J Dermatol Venereol Leprol, 78(3), 279-289. doi:10.4103/0378-6323.95442
Menz, H. B. (2008). Foot Problems in Older People: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Churchill Livingstone.
Porter, D. A., & Schon, L. C. (2007). Baxter's The Foot and Ankle in Sport: Elsevier Health Sciences.
http://www.dermnetnz.org/topics/ingrown-toenails/
http://chujohn.tian.yam.com/posts/12372255